乡村振兴战略的痛点、基础和要点
来源:新闻动态 发布时间:2023-10-04 16:11:352018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于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原则、目标、主要任务和规划保障等,为各地编制和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依据和实施路径。未来30年,乡村必将成为世人瞩目的风云之地,也将成为资本表演的绚丽舞台。
该如何去振兴?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应该把握哪些点?有待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总结。
组织协调难度大。乡村振兴涉及到乡村经济、产业、文化、组织、管理、制度等方方面面,牵涉部门多,工作复杂,统筹难度较大,很容易出现不协调、不合理的现象。资金统筹难度大。乡村振兴所需资金数量大,财政资金供不应求,工商资本下乡束缚较多,地方融资筹资门槛较高。
思想观念陈旧,受思维惯性影响大,故步自封,不敢为。发展意识淡薄,固守传统发展理念,缺乏求新、求变、求异的开放革新理念。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程度低,结构不合理。产品短缺与产品过剩同时并存,安全、绿色产品供不应求与低质产品产量过剩的现象时有发生。乡村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流动性弱,资源转化能力不强。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同质化严重,产品、市场同质竞争等现象突出。
科技创新动能不足;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低;休闲农业、绿色农业等新型业态发展比较薄弱;农业企业自身研发能力较低。
乡村文化日渐式微,一些民间传统文化、民俗文化逐渐淡化;文化资源利用程度低,文化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本优势;乡村文化活动缺乏参与性、体验性和代入感。
品牌多、散、乱,区域品牌、产品品牌体系不健全,有产品无品牌,没办法形成品牌效应;产品品牌设计、包装、推广意识不强,低端化运营,有品牌无品位;地方品牌整合度不高,缺乏整体竞争力。
中国人民大学品牌农业课题组与北京福来战略品牌营销咨询机构发现,近年来,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蒸蒸日上,一些具有传统认知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热火朝天的表象背后,80%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隐现着问题与困局,叫好不叫座,出现抱着金饭碗吃不饱甚至没饭吃的尴尬境地。
乡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日渐突出;劳动力大量输出造成建设主体缺位;行政村的职能难以转化,权力有资本化趋势;社区大规模调整使村民缺乏社区认同意识;地方宗族、黑恶势力干扰;村级发展成果的利益协调机制、成果共享机制等尚未健全。
规划不科学,难以统筹全域发展;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本高,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保护、非遗与传统技艺的传承保护难度较大。
因人才缺乏及信息掌握不及时,农业及其他乡村产业多数运营模式过时,对于新的商业运营模式缺乏深度探索,阻碍了产业的后续发展,很难发挥全产业链的优势。
集体经济利益、土地规模化流转利益、投资者利益、人才利益、村民利益等协调、保障机制不健全,造成利益分配不均衡,矛盾凸显,导致产业项目难以落地,产业高质量发展受阻。
在实施振兴乡村战略的大背景下,需要改变以往的乡村建设模式,使乡村真正成为发展主体,由自发走向自觉,由输血走向造血,培育内生动力机制是根本。因此,激活和培育乡村内生动力系统和外生动力系统特别的重要。乡村发展动力系统包括两大板块,一是内生动力系统,核心在于培育新产业体系、新建设主体、新利益机制、新治理模式;一是外生动力系统,最重要的包含新金融体系、新服务平台、新乡土文化、新乡村风貌。
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构建有机农业、品牌农业等绿色农业产业体系;适应农业多功能的需求和三产融合趋势,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适应大数据、互联网、高新技术、生物技术集成化发展的需要,培育社群网络零售、共享农业等新型消费与服务产业体系。
乡村建设的主体是村民。新建设主体应该包括三类人群,一类是乡村原住民,应该通过职业、技术、管理、服务等多方面的培训,使之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一类是乡村新居民,这部分人追求自然宜人的环境,选择较长时间居住在村庄,并逐步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之中,他们自带流量,成为一股乡村建设的新力量。一类是乡村志愿者,他们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和服务者,带着生态的思想和理念投身于乡村建设,成为乡村建设的新动力,是沟通城乡的纽带。
在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基础上,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行股权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利益分配机制,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做到“共有共享”,人人享有乡村经济发展的红利。
转变村级行政职能,探索新的乡村治理模式。以村民自治为核心,构建村社一体化共同体,推行民主自治管理,实现“产权、财权、治权、事权的统一”,最大限度调动村民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推广绿色金融、生态金融、共生金融理念,探索内置金融、普惠金融等新型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推进“两权”抵押贷款,实现金融服务对乡村产业、乡村生活全覆盖,为乡村建设提供外部助力和支撑。
绕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乡村大数据为基础,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方法,打造产业运营平台、产品交易平台、资源整合平台、乡村文创平台等多种创新创业平台,凝聚乡村振兴合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充分发掘地域乡土文化元素,在保持原有乡土风味的基础上,有机融入现代文化的内容,结合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构建既传承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又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乡土文化。
围绕生态宜居的目标,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为纽带,整治村容村貌,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维护、修复自然生态,提升山水田园风光,培养新生活价值观,打造乡村新生活模式,营造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新风尚,使乡村成为承载乡愁记忆的生态家园。
针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呈现出品牌使用公地化,透支抢吃大锅饭;品牌选择茫然化,产品真伪难分辨;品牌主体虚无化,振兴大任担不起;品牌效益短期化,前功尽弃不持续等四大困局,北京福来战略品牌营销咨询机构和中国人民大学品牌农业课题组专家团队共同提出的新时代农产品区域品牌打造新模式——“农产品区域品牌联合体模式”。
这个在 “新时代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高峰论坛”上提出的农产品区域品牌联合体的核心是政府主导和企业化运作,一个品牌统领一个品类,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引领一方经济,最终形成共生共荣、错位竞争的品牌产业生态,来保证农产品区域品牌健康、可持续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具备新乡村发展的思维模式,敢于创新,勇于突破。
乡村有很多可资开发利用的资源,譬如土地、森林、河湖、建筑等等不可胜数。然而,相当一部分处于闲置或休眠状态。需要有共享思维的理念,将资源化为吸引核,吸引企业资金、社会资本投建乡村,实现共同发展。
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原则,走市场化道路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打破单一政府支持发展模式,开放市场,引入更多的企业和投资主体投入到乡村建设中去。
福来咨询研究表明,凡是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的农产品区域品牌,是由于缺乏一个在品牌产权上明晰的、在市场经营上具有强大实力的企业法人主体!
一是品牌产权归属的主体不清,品牌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二是主体分散不强大,没有培养起一个强壮的企业法人式的市场经营主体。
以产业扶持、金融政策扶持、人才培育扶持为主,尤其要注重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的发展力、辐射力和带动性。只有扶大、扶强乡村产业,才能增强乡村的造血功能,激活乡村的内生活力。
引导乡村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宜居宜业的创业基地,结合人才战略,吸引创业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入驻乡村,为乡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策划规划引领,注入乡村发展新思想。尊重乡村,善待乡村。在遵循乡村原有山脉、水脉、文脉的基础上,加入创意元素、时代元素,优化乡村功能布局,强化乡村本土特色化发展。
神农岛首席顾问娄向鹏在《大特产》一书中表示,第六产业的本质是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成为一体。“第六产业”才是彻底的农业产业化,是真正的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农业多功能性的优势,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等多形态农业产业,探索“村园融合”、“镇园融合”等发展模式,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土地价值,提升农业收益。
深化土地改革,在不改变原有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活用集体用地、四荒用地、增减挂钩、异地置换等系列政策,适当调整农业、旅游、康养等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要打破现有金融供给不足、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可获得性较差的困局,构建联结银行、合作社、经营主体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政府部门制定鼓励政策,引导乡村筹建发展基金,打破信贷瓶颈。
借助互联网、APP、微信等现代新媒介,传播乡村生态农业理念,推广农业品牌,传播乡村生活方式,传播乡村文化,搭建城乡沟通的信息桥梁。通过网店电商、体验店、社区直营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创新营销模式,畅通乡村产品渠道。
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转换思维模式、激活内生动力,而做实四大转变,落实六个抓手,则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战略目标的关键要点。根据对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的解读及理论研究,我院提出“四变六推进”发展模式,供探讨。
盘活乡村土地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产业资源,以及农村集体性资产,以村集体、合作社为组织载体,引入农业企业、旅游企业、文创企业,通过吸引投资、合作开发、租售开发等模式,将闲置资源转化为产生经济效益的资本。
整合大型农业企业、旅游机构、电子商务平台资源,将乡村特色农副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等进行品牌设计、包装,转化为市场商品、旅游商品、文创礼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按照“确权定股”的模式,将村级集体资产,以及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类、扶持类资金等,量化为村民持有的股金,集中投入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形成股权,同时鼓励村民将个人的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到经营主体成为股东,按股份比例分享收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形成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
吸引新农人、树立新乡贤、培训新农民,壮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三农人才队伍,提高农业人才素质,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建立、完善乡镇与村干部队伍“双向流通互动”的工作机制,选派优秀人才到乡村任职。通过各类产业平台、文化平台、消费平台、教育平台,吸纳利益相关者成为乡村振兴人才。
以政府为引导,成立村组为单位成立土地合作社,盘存整理现有土地及“四荒”地,并流转土地,形成土地银行,为产业导入储备土地资源,解决土地问题,实现规模经营。
在政府的引导下,以村集体为组织单元建设产业基金平台,利用政府专项引导资金,与公司、社会资本联合设立产业基金,撬动乡村闲散资金,同时整合金融机构参与,助推乡村的产业发展。
发现、重估、修复乡村的文化价值,重建乡村文化。汇聚历史、艺术、文化等领域学者、名人名家的力量,弘扬乡村文化;建设村史馆、文化礼堂等载体,展现传承乡村文化;搭建文创平台,创新乡村文化的表现形式;创意民俗节庆活动,加深乡愁与文化记忆。
整合教育、科研机构及智力团队资源,加快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搭建公共研发平台,构建产业联盟,转化利用科研成果;搭建校企、校村合作平台,利用高校科技服务乡村。
充分发挥政府环保部门、环卫企业、生物企业的合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实现无害化改造;开展河湖水系、水塘清淤整治计划;开展生态环保宣传培训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以乡村善治为目标,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进“传家风、抓党风”的二风建设;建立乡村利益协调共享机制。
Copyright ? 2017 - 2018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和人居环境研究院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雁塔路中段13号逸夫楼4层 邮编:710055 联系邮箱:联系电线